superbeauty1107

目前分類:人性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一獨特就得被自己大腦懲罰,部落格是矯正好辦法?



CNN在引述《Neuron》期刊一篇很有趣的科學研究(其他文章在這裡、這裡),他們第一次用腦部掃描,來發現了人類「群性」的可怕──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獨特的觀點,自己有自己的意見?沒想到,其實我們根本不獨特。

不是我們不想,而是要怪大腦的設計,讓我們根本就「特別」不起來!

科學家找來一群女性測試者,讓她們看222張人臉,然後要求她們以1級~8級來評價這些人臉的美與醜。想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同一張臉,有的人評「2」成一張爛臉,有的人評「7」成一張美臉。接下來,科學家再告訴她們,她們評的比平均值還要高、還要低,或是一樣……然後,科學家一邊放鬆對方心情,一邊突然要求實驗者「可否再評一遍」,科學家竟然發現,在這樣突然的要求下,「大部份」的實驗者竟然都會改變她們的評價,往大眾靠攏!

這還不算什麼,科學家還一邊監看這些實驗者的腦波反應。科學家發現,有的人將一張大家認為是「2級」的爛臉評為「7級」的美臉,當科學家告訴這些人她們的選擇「與眾不同」,她們表面上若無其事,表情毫不在乎,但,她們的腦部竟然立刻出現了反應!首先,一個學名為「rostral cingulate zone 」(RCZ) 的地方會「亮」了起來,這個地區,科學家暱稱為「oops區」,它亮起來就表示大腦產生了一個「錯誤碼」(error),表示:「你錯了,你錯了!」「錯誤,錯誤,請修正,請修正!」

接下來,大腦中的另一個學名為「nucleus accumbens 」(NAc)的部位則「暗」了下去,這部位主掌著「回饋」(reward)的機制,它暗下,就表示當我們「知道」我們採取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意見,我們的大腦會給我們「懲罰」!可怕的是,大家應該會知道,我們因為群眾意見改變決定?不!報導也引述另一個教授同樣找來一群實驗者,這次不看人臉,改看一些三D形狀,有一個正確答案;然後科學家找來其他人,假扮另一個錯答案才是「正確」的,結果這個實驗者笨笨的,竟然就跟著說那個錯答案。驚人的是,大腦掃描透露這些臨陣倒戈的實驗者,大腦主掌「視覺」部位都有了更動,也就是說,大腦為了說服我們去順著群眾,甚至讓它自己也跟著改變了看法。我們還笨笨的以為,我們的決定本來就和群眾差不多;剛剛不小心選爛臉為美臉,其實是眼花了,仔細看,這的確是一張爛臉!

報導的結論是,我們的大腦,竟是這麼的不想讓我們「獨特」起來。

昨天,我竟有一個奇特狂想,當以後我的孩子告訴我,他也要寫「blog」,我會怎麼告訴他blogging這件事?部落格不是一時流行,它可被視為一種「適合網路的發表系統」,只要文學在,只要人類仍有文字、願意閱讀,部落格有可能比紙本書撐得還久,過了五十年頂多以另一個媒介來播映而本質不變,因此這段對話是很有可能發生在我小孩、我小孩的小孩………。我會勸他,別寫,STOP,去打球吧?還是,把我以前寫過的都告訴他?開一個部落格,不只讓自己學東西、交朋友、發表看法、平衡心情……。呼應這篇文章提到大腦抑制我們「特立獨行」,我發現,寫部落格,竟然也是一種「想辦法與人不同」的事。寫部落格,往往在無形中被鼓勵「盡量寫一些和大家不一樣的地方」,甚至還要把這些地方放大、放大、再放大。每次上一篇文章,覺得此篇可能寫了太多自己的事,恐怕「與人不同」時,就有一種肚痛的感覺;記得以前在南軟工作,嘗試寫一些新的題目,每回一寫到自己,上傳以後,就開始肚痛;這肚痛只是習慣,腸躁症什麼的,但每當它出現,我就知道我又「獨特」了。

「獨特」以後,下一次竟還想再來一次。一旦開始寫部落格,部落客便會背上一種「獨特債」。這不是「癮」,是「債」。
我們因為獨特而得到某種小小的好處,也因為獨特而欠下「獨特債」;我們常常希望,獨特的部份,就此就好,到此為止!但人家就希望知道更多;於是,我們也會想辦法活得更不一樣,從中再找到一些更不一樣的事物,好像在還一個永遠還不完的「債」。這樣滾呀滾呀滾,滾到最後,「獨特」便成為一種習慣,肚痛也成為一種習慣,每天被自己大腦懲罰,也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竟也是學習,對自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認同感,這種認同,不是認同自己是這人類社會很棒的一輪年輪,而是「棒不棒?不要緊!」,我們都是這顆樹旁邊生出來的一顆獨立的小枝椏,這小枝椏,只要擁有兩片綠得欲滴的青葉,就可以在那邊快快樂樂的隨風跳舞。我們慢慢看到這樣的視覺,肚痛仍在,但漸漸的,這懲罰帶來了另一種對自己的新的認識,還有新的定位。

有了懲罰,也就有了reward,自己是唯一可給自己糖果的人,如果寫部落格可以找到這麼一顆糖果,那人人都該被鼓勵來寫部落格,即使這個網路世界是又風又雨的,也該繼續前進。

(摘自Mr.6)

(CNN) -- You're in a room with 10 other people who seem to agree on something, but you hold the opposite view.
Do you say something? Or do you just go along with the others?

Decades of research show people tend to go along with the majority view, even if that view is objectively incorrect. Now, scientists are supporting those theories with brain images.A new study in the journal Neuron shows when people hold an opinion differing from others in a group, their brains produce an error signal. A zone of the brain popularly called the "oops area" becomes extra active, while the "reward area" slows down, making us think we are too different.

"We show that a deviation from the group opinion is regarded by the brain as a punishment," said Vasily Klucharev,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F.C. Donders Centre for Cognitive Neuroimaging at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in the Netherlands and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all female, had to rate 222 faces based on physical beauty on a scale from 1 to 8. Afterwards, researchers told each participant either that the average score was higher or that it was lower than her rating. Some participants were told the average rating was equal to her rating. The researchers then chatted with the participant before suddenly asking the participant to do the rating again. Most subjects changed their opinion toward the average. The two leading theories of conformity are that people look to the group because they're unsure of what to do, and that people go along with the norm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being different, said Dr. Gregory Berns,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t 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Atlanta, Georgia.Berns' research, which he describes in the book "Iconoclast: A Neuroscientist Reveals How to Think Differently," found that brain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fear and anxiety do play a part in situations where a person feels his or her opinion goes against the grain.

Participants looked at projec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and had to identify which shapes were similar. As with the new study in Neuron, participants tended to shift their opinion to the majority view, although in this case the problems had objectively correct answers. The effect was also more potent in this experiment because actors were in the room to simulate a group with a shared opinion, he said.But brain images revealed participants were not lying just to fit in. Changes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 visual part of the brain suggest the group opinion actually changed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what they saw. One reason behind conformity is that, in terms of human evolution, going against the group is not beneficial to survival, Berns said. There is a tremendous survival advantage to being in a community, he said. "Our brains are exquisitely tuned to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us, aligning our judgments to fit in with the group," Berns said. The most famous experiments in the field were conducted by Solomon Asch in the 1950s. He found that many people gave incorrect answers about matching lines printed on cards, echoing the incorrect answers of the actors in the room. But unlike Berns' finding that fear and anxiety relate to this effect, Asch saw the results of conformity studies as reflections of people's reliance on one another fo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experts say.

The darker side of conformity relates to Stanley Milgram's experiment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in which most people obeyed orders to deliver electric shocks to an innocent person in the next room. As in these studies, subjects caved into social pressure, presumably going against their own previous moral convictions.
The research calls into question decision-making bodies that operate by consensus, Berns said. For example, in the U.S. legal system, many cases are decided by the unanimous judgment of the members of a jury."You can't separate those judgments from the fact that you have 12 people who have to come to a unanimous decision, and have to conform their opinion to each other, so of course it will distort how they view evidence," he said."Any type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does not require unanimous decisions is likely to make a better one," Berns said. "That applies to committees in particular."

What does it take to break the conformity effect?Asch talked about the power of the "minority of one." When a unanimous group pressures the individual, that group is weakened as soon as one person breaks off."Anyone inclined to draw too pessim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is report would do well to remind himself that the capacities for independence are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Asch wrote in a 1955 "Scientific American" article describing his research. "He may also draw some consolation from a further observation: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challenging experiment agreed nearly without exception that independence was preferable to conformity."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euron》科學期刊有一篇科學研究(其他新聞見這裡、這裡)很有意思,他們發現,真正讓「賭徒」願意繼續賭的關鍵不是在「贏錢」的剎那,而是在「差點贏錢」的剎那──如果你拉個拉吧機(吃角子老虎),差一個花色就全部同一色!雖然還是輸了,但這種「差點擊中」(near-miss)的感覺,讓他如電擊般的興奮、愉悅,讓他可以玩得更久!

這是怎麼回事?

科學家找來了15名志願者,這些人都是普通人,並不是賭徒。科學家拿一套特別設計過的角子老虎機讓他們玩,一邊監視他們腦部的狀況,結果科學家發現,當他們「贏」了,腦部的專門負責回饋的部位striatum與insula cortex會開始運動,這個區塊可以為人類帶來很愉悅的效果,吸毒的時候也是這個區塊在運動。賭博嘛,贏了以後如同吸毒,應該是正常的。不過,科學家同時也監測到,當他們「差點贏」的時候,儘管輸了,腦部的同一部位(striatum與insula cortex)也同樣的在運動。

有趣的是,事後這些志願者填寫問卷,表示「差點贏」的經歷是不愉快的,可見他們知道,他們是輸了,不過,他們的大腦卻不是這麼說。雖然此經驗不愉快,但他們的大腦卻製造了就像「贏」的時候相同的興奮感,就是這個興奮感讓他們一再而再的回到賭桌上繼續玩。科學家改變了這個電腦程式,讓這台機器不會造成「差點贏」,結果發現人們在上面玩的時間會比較短。反之,若讓這台機器不斷的讓玩家「差點贏」,玩家坐在前面玩的平均時間就會跟著拉長。

不過,這個觀察其實沒什麼,我們都去過拉斯維加斯賭城裡的賭場,每次拉吧一次,就會有一種感覺:這裡的機器是不是都有被「控制」?讓我們故意好像快要中,或是中獎也只能中一次?我們都知道,若真的有心操控這個結果,讓我們每次「差點贏」,會拉長我們玩的時間?

我覺得真的有趣的是,科學家用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件事──

科學家說,由於腦中已將「差點贏」弄成好像是「贏」了,久而久之,在一些好賭客的心中,就會以為「差點贏 = 準備要贏」,也會在好賭客中流傳一些「諺語」譬如「今天差點贏,明天就要贏了」之類的。科學家解釋,愛賭的人已經將「差點贏」視為一個「特殊狀況」(special event),是「贏」之前的前兆。

但事實上,「差點贏」根本就不是特殊狀況,它只是「輸的一種」;若計算機率,並不會因為「差點贏」而改變下一次贏的機率,但,腦部的天生運作,讓我們就是覺得「差點贏」以後,贏的那天就不遠矣,連賭桌上這種幾乎全靠獨立事件機率的事情也是如此相信!

科學家的解釋,可以說成是「差點贏」讓玩家一種「贏家的感覺」,也可以說成是「差點贏」讓他有一種「贏家的氣勢」。

關於「贏家的氣勢」,讓我想起四年前的一段對話──

在寫《別學北極熊》期間,我曾和一位矽谷成功創業家有一段對話,後來因對方決定低調完全沒有寫出來,他曾對我解釋過創業的一個奇特現象,就他們現在看到,「連續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的成功機率非常高,可能比當初第一次創業成功還要高了幾倍,Why ?

我說,唔,是因為他原本就蠻厲害的,所以得到第一個成功。然後也因為第一個成功得到了信賴,因此引來第二個成功……以此類推。

但這位創業家以我兩個字送給我:「氣勢」。

他說,古代過來所有的王者都像滾雪球,愈滾愈厲害,決定誰能「走到最後」,和「氣勢」有一定的關係。當時,我對這點也只是聽聽罷了,畢竟我目標是要寫一本集結成功經驗的書,目標讀者是一般創業家,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創業家得到第一個大成功之前,「氣勢」自然沒有;得到第一個成功後,其實有沒有「氣勢」也不是很重要了。

不過,這篇劍橋大學的最新研究又給我們另一個對於「氣勢」的想法。「差點贏」,可以為創業家帶來一股「贏家的氣勢」,以及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如果真如這位老創業家所說的,「氣勢」很重要,那,我們一邊想辦法「贏」,也不要吝嗇多給自己一點「差點贏」的經驗!

當然,這「差點贏」不是真的拿東西去賭。如果要拿東西去賭,則「差點贏」都還算是「輸」,每天都來一次「差點贏」,只會愈來愈衰弱罷了,不很妥當。但是如果一個人能找到一個方法,在不必成本抑或非常低成本的情況下去擊打目標,不只是每一年,而是每一天,都有好幾次的「差點贏」的體驗呢?

這些體驗甚至可以小到,譬如,寄一封信給一個絕不可能約出來見面吃飯的人,邀邀看。平時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現在為了得到一次「差點贏」的體驗,就試下去了吧!

譬如,未婚的人士就開口邀一個心儀的男/女同事出去吃個飯,聊公司,不經意的?平時會覺得不必這麼勉強,現在為了圖一個「差點贏」的體驗,怕什麼,試下去吧!

譬如,吆喝一場團購,號召同事一起買自己某個朋友的東西?平常不好意思做這種事,怕什麼,就試試看了吧!

這些,都不是經過計算後的動作,因此機會不大,但也沒有損失。只要出手,至少就會「有機會」,而且會比原本原地踏步還要前進一格。最差的狀況,至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大堆「差點贏」的事件,即使都沒中獎也有「氣勢」。有趣的是,一般上班是不可能給自己太多次的失敗機會的,所以我們默默的工作,每一次出兵都是「集體動作」,上報、上報、上報,簽呈、簽呈、簽呈,都是經過計畫去執行的,但在層層的保護下,一般的我們個人,是不可能經過那種「差點贏」的感覺,所以愈來愈陷在一種上班族的小螺絲釘的「偏安」的心境中。現在,趁處於待業,或工作減緩之中;有的人在等著可能出來的裁員令,公司前景渾沌不明,這段時間,回歸個人,有一件事可以做──

就是:讓自己多做一些「差點贏」的事,從這邊開始多多的做,慢慢的鍛鍊自己心中的那個巨人。自己的身體是最大的發電機,找到那個「開關」,潛能有機會完全釋放。這段時間是轉折期,正是需要這些潛能的時候,今天就開始行動,讓自己不斷的「差點贏」,或許,身邊的一些狀況,會奇妙的開始改變。

(摘自 Mr.6)

NO lady luck: Gambling near-misses can be addictive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found that gamblers who have near-misses while playing slot machines are stimulating parts of their brains that involve addictions in humans and increase their desire to continue gambling.

The article “Gambling Near-Misses Enhance Motivation to Gamble and Recruit Win-Related Brain Circuitry” was published in the February 12, 2009 issue of the journal Neuron.Its authors are Luke Clark, Andrew J. Lawrence, Frances Astley-Jones, and Nicola Gray, all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y state in the abstract to their paper that “’Near-miss’ events, where unsuccessful outcomes are proximal to the jackpot, increase gambling propensity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addictiveness of gambling.”In other words, when a person almost wins at a gambling game, circuits in the brain are activated that strengthens the motivation to gamble more.Such actions within the brain may be the genetic link to gambling addictions.Such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in the brain, however, are little studied i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s to just how strong they are in motivating gamblers to gamble more—and, maybe, eventually to becoming addicted to gambling.

Consequently, the U.K. researchers decided to study these behavioral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these “near-misses” in gambling.

A slot machine (also called a fruit machine, poker machine, or one-armed bandit) is a casino gambling machine with three or more reels reels that spin when a button is pushed (or a level is pulled on the side of the machine).The results are shown in brightly colored images of fruit (such as cherries), numerals, letters, diamonds, hearts, bells, cartoon characters, actors or celebrities, or other such easily recognizable symbols.An example of a “near-miss” would be two cherries in a slot machine, where a “full-miss” would be only one cherry. Three cherries (or three of the same symbol) would result in a money payout to the user from the slot machine (the casino, such as the ones in Las Vegas, Nevada).

Dr. Luke Clark,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study, stated, “We devis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elicit near-miss and control phenomena in the laboratory and us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o explore the 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cognitive distortions.” [News-Medical.Net: Sunday, February 15, 2009): "New insight into why gambling is so attractive to some"]They stated in the abstract to the paper, “Compared to full-misses, near-misses were experienced as less pleasant, but increased desire to play.”

As stated earlier they us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which measures blood flow in the brain or spinal cord of humans, to study the ventral striatum and medial frontal cortex regions of the brain.

The researchers also used a questionnaire to ask gambling-related questions to the participatants.Both regions of the brain, which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help in the processing of rewards (along with intense stimuli associated with aversions and the abusee of illicit drugs), planning of cognitive behaviors and personality expressions, and the correcting of anti-social behaviors.

As such, the researchers wanted to see if there is increased activity in these areas of the brain when people are gambling, especially when “near-misses” occur while gambling.They found that there was, indeed, significant activity in these areas of the brain when “near-misses” occurred while gambling.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found “near-misses” more “unpleasant” than “full-misses.”However, the participants had more desire to continue to play the gambling game when they had “near-misses.”

Clark stated, “Gamblers often interpret near-misses as special events, which encourage them to continue to gambl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brain responds to near-misses as if a win has been delivered, even though the result is technically a loss." [News-Medical.Net]

Dr. Clark added, "By link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accounts of gambling, these data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gambling behavior within society, and by extrapolation, the capacity of gambling to become addictive and pathological." [News-Medical.Net]

The U.K. researchers concluded in their paper,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near-misses invigorate gambling through the anomalous recruitment of reward circuitry, despite the objective lack of monetary reinforcement on these trials.”

That is, even though a “near-miss” does not reward the gambler with money, they are strengthened in their desire to continue gambling. It is similar to a feeling that they didn’t quite win but a true monetary win is almost within their reach--if they will only try one more time! Or, a second time, or a third....To learn more about gambling addictions, go to Gamblers Anonymous and HelpGuide.org’s website “Gambling Addiction and Problem Gambling.”The Gamblers Anonymous website asks the question: How can you tell whether you are a compulsive gambler?

It answers, "Only you can make that decision. Most people turn to Gamblers Anonymous when they become willing to admit that gambling has them licked. Also in Gamblers Anonymous, a compulsive gambler i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se gambling has caused growing and continuing problems in any department of his or her life."
"Many Gamblers Anonymous members went through terrifying experiences before they were ready to accept help. Others were faced with a slow, subtle deterioration which finally brought them to the point of admitting defeat."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學者以「大事幻覺論」踢爆生小孩的樂趣全是假的?

英國學術期刊《The Psychologist》出了一篇關於研究文章,它的結論竟是:「生小孩,一點也不快樂」、「生小孩就會快樂的理論,是完全的幻覺!」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極大風波!跟著而來的譬如這篇報導也立刻情緒指出「此研究由一位沒有小孩的學者提出!」並有80則留言,這篇報導順便發起一場網路調查對這份研究嗆聲,也馬上發現,共有64%的網友說有小孩很幸福,只有36%說有小孩不幸福。英國仍是一個相較注重家庭的國家,主持這位研究的主要學者,這星期就這樣在英國「爆紅」了。他是英國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Nattavudh Powdthavee。有人指出,這位科學家年紀才30歲,目前和他的女朋友也打算開始一個新家庭。當記者跑去問他為何還敢組成新家庭?他的回答是,大家在心底深處一定知道生小孩是全世界「最難也最笨的事」,不過如果有天大家都去追求自己的快樂?那未來將會停止,然後會讓我們都不快樂…。愈解釋,他在媒體上的樣貌就愈難看。

不過,這位30歲科學家所做的這篇爭議研究,其實也言之鑿鑿。它引用了其他國家先前研究,科學家早就發現,無論是為人父母、膝下無子,或依然單身,無論你是有小孩還是沒小孩,對人生的「滿意度」是一模一樣的,甚至有些美國研究還曾經說,有了小孩,對生命的「滿意度」其實是整個呈現下降的狀態的!有趣的是,就件事像所有的人生一樣,結論很多,有的研究說有小孩不怎樣,但也有更多的研究說,有小孩的人比較快樂、長壽…而我們印象中的確有很多研究說過,有家庭較愉快,那…這要怎麼解釋?

這事件最有趣的,就是這位學者的解釋。他說,為何大家都主觀的錯認有小孩會比較快樂呢?這現象他稱為「大事幻覺論」(focusing illusion),當你是個父母,就開始體會一些事,這些事每件都是很難得的、一生才體會一次的「大事」,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譬如,小孩出生的那一瞬間,譬如看到他領到畢業證書,伴他一起走上結婚禮堂,由於以上都是「唯一」,每個人視唯一為快樂,因此這些「大事」會讓我們特別記得、讓我們特別期待、讓我們特別快樂!如果我是一個二歲小孩的爸,我會特別記得他剛出生的模樣,然後把這個經驗傳頌給其他新科父母聽,讓他們也很期待「輪到他們」的那一次。而我自己也不斷聽到我父母或其他年紀較長者談到他們參加孩子畢業典禮的愉快感受,這些「大事」因為我認定它們都是只有一次、都很「大事」,所以會特別的認定它們代表「快樂」,我們會因為「大事」的存在而真的「以為」,當父母真的比較快樂。

有趣吧!

那你說,不對啊,我也常常聽到其他人講到生小孩很麻煩啊!很花錢啊,很難養啊,學校表現讓父母傷透腦筋啊,以後為了他的另一半想破頭擔心要命啊…相較之下,這些就是「小事」,因為每天都會發生,他們被「大事」的稀奇感給蓋過去。這個「大事幻覺論」,就會讓我們特別記得那些「大事」,或期待未來的「大事」,而不會去注意不好的「小事」。那,詭異的是,為何科學家會認為「大事」所帶來的「快樂」就是幻覺呢?

科學家認為,人的快樂,是取決於每天的心情狀況。那些「大事」所帶來的快樂,畢竟只發生這麼一次,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就這麼一天快樂,這種快樂不會久。反而是平常時,每個父母都還得應付一個家庭所需要的種種瑣事,我們快樂與否是取決於這些煩躁瑣事,這麼多瑣事,再快樂的也被「洗掉」了。父母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解決現在因為孩子所帶來的煩惱,這些煩惱降低了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不過,當這些父母被問到「當父母是否快樂?」,以大格局整個「認真想」,卻又只會想起那些「大事」,然後,貿然下了「我很快樂」的錯誤判斷!在讀者眼中,這次這位科學家以「生小孩」這個主題來介紹「大事幻覺論」,大家看到的,應該只是一個知識份子,對人生的種種想辦法以理性邏輯思維、輔以實驗證據,所下的一個研究結論。大家也會這樣認為,「把事情都搞懂,不見得會比較快樂!」對嘛。事情太深奧了,有時候像「阿甘」,視生命為一盒驚喜的巧克力禮盒,永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永遠走著自己選擇的路。無論是要結婚、不結婚;要生小孩、不生小孩,都可以是100分的人生。這100分有多少是「幻覺」?倒是無所謂了!

不過,如果「幻覺」能帶來快樂,那「大事幻覺論」真的值得好好研究──這位學者說,人生有些「大事」,因為「只經過一次」,所以特別的記得,也特別的期待。生小孩的樂趣在於擁有一個小孩的「人生大事」,大家體驗的都差不多。意思是說,沒小孩的,就沒有「人生大事」嗎?不,有小孩,沒小孩的,都還有另一個「人生大事」,那個人生,是自己的人生!
有沒有人去想過這件事?為何自己的人生,都沒有「大事幻覺」的效果?

我自己的解釋是,自己看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看自己孩子的人生,感覺渾然不同。自己的人生得異常得膽戰心驚。我們總是專心在自己的每一個階段的下一個階段,一個月一個月的過,頂多一年一年的計畫,我們不會以「五十年」的宏觀來看自己的「餘生」。反之,當我們成為父母,或許是因為我們都走過了孩子正在走的路,或許是因為父母照顧孩子的心,所以我們都是以「五十年、八十年」的視野來看孩子的人生,我們自己可以活得很爛,但孩子一定要活得很好;我們一天一天的拚,孩子的八十年我要搞定。這樣的視野於是造成「大事幻覺論」只能用在有小孩的父母身上,不能「幻」到其他人。

「大事幻覺論」這麼有力量,甚至能讓有孩子的父母,幾乎這麼甘心的為孩子奔波勞碌,我們可以巧妙的調整一下,讓自己對自己的人生也產生「大事幻覺論」?我們要以「五十年」的宏觀來看自己的人生,標記出上面還可能發生的幾樣事情,也要讓自己真的看到,這些事情真的只會發生一次,而這些事情是很棒的!隨著愈來愈多人「不婚」,再加上個人主義盛行、平均年齡升高等等,或許真的有些商人開始幫所有人訂立人生的每個階段,譬如到了四十歲會有一個「中年禮」,到了五十五歲又想登上某一座高峰……。拿出一張紙,畫一條線,最左邊寫著自己現在的歲數,最右邊寫著自己預計活到的歲數,中間的部份平均點出五~八個點點,這幾個點就是人生的「大事」,計算一下會發生在幾歲,然後,Make a Wish,許願,等待幻覺的降臨。

此線一畫,格局就不一樣了。有孩子或沒有孩子,或許也不是這麼重要了。

(轉摘於 Mr.6網站)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上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

最近有一本書叫《Wisdom 2.0》,準備在美國出版了,它的書封就是一個打著行動電話的和尚,很可愛的造型,卻是針對一個許多現代都市上網人口無法解的「嗑網嗑太兇」的問題而來。這本書旨在找到一個「正確的平衡」,在享受科技與保存人性之間,科技始於人性是科技公司下的廣告詞,科技公司沒一家能否認他們不斷的在衝擊人性,網路公司更是把人性當作實驗品,想發現一般人還沒發現的秘密,這也是網路好玩的地方。

這篇書評舉出了四點此書所提到的重點結論,其中,頭三點讓我真的覺得很簡單、很妙:

一、別在半夜上網!這本書說,在網路上瀏覽很容易刺激大腦,非常容易上癮,但卻沒有建設性、不夠有工作效率,在半夜上網,就有如為一天疲憊的大腦再加上好多好多小小的資訊流,讓我們無法沉沉入睡。此書作者建議在睡前一小時,不應該接觸電腦!

第二、Email一天檢查兩次就好!一次在早上,一次在下午,他說這樣就夠了。仔細想想,這樣的意思是說,有可能最大的delay,就是發生在某人剛好在當天3:30寄信給你,你要到隔天的早上11點才回信,其實也還ok嘛,所以這作者的意思是,一般人的檢查信箱的次數真的都-太-多-了。此書作者甚至建議每天起床不要先檢查信件,等30分鐘再檢查好嗎!這樣可以早起先吃頓早餐、做點運動、來點冥想。

第三、玩電腦前先寫下今天要玩什麼!此書作者說,玩電腦的人都是好多事一起來,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是原本要做這個的因為某個極細微的打擾就離開去操作其他事情,這位作者建議每次坐上電腦前應先寫好一個「To-do list」,寫很多個,然後上電腦後,一條一條完成、畫掉,他覺得這是「Wisdom 2.0」的最重要要教的事,如何一邊玩電腦,一邊腦筋還保持清醒,知道現在自己在做什麼。

第四、住在真實的世界多一點!試著去測量每天你在電腦上面所花的小時數,看看有那些時段是不一定要在網路上的?他建議多多去看看真實世界,上市場、好好煮一頓飯;好好上一堂課……,他說,就算線上的世界再真實,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回顧一年來最好的回憶還是發生在沒有上網的時間,不是嗎?愈少線下的世界經歷,就愈少有機會再出現更好的回憶!

這篇書評,很明顯的,這位作者是當上網為一種工具,只是與外界保持聯繫而已。若你當上網只是一種工具,那盡量有效率是對的。

這也說明了一個網路創業機會,目前的人際網路,雖然滿足了人們的人際的需求,卻可能佔用太多時間。可否做一個網站或網路服務,讓人在很短的上網時間內,就達到了類似看電視劇的效果?畢竟嗑電視劇的一天頂多看兩小時,嗑網路的一天可要耗五小時以上在上面。

在那個網站出來前,我們還是要選邊站,人還是社交的動物,我們應該上網多一點,還是上網少一點,就看我們平常生活的朋友有幾個,我們需不需要朋友、滿不滿意這些朋友,還有這些朋友是否有上網?需要的人就多上網一點,不需要的人,就去買一本《Wisdom 2.0》,學學怎麼減少自己上網的時間吧。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9 Thu 2012 11:37
  • 置頂 隨緣

真正的隨緣應該是輕輕鬆鬆的把自己對世界敞開,不強求與人共鳴,也不怕與人衝突。
他應該隨時隨意都不怕「做自己」,講出自己的要求,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最原味的性情。
他不該表演給自己看,也不該表演給別人看,而是就自自然然的「做自己」。

如果我們真能做到「隨緣」,在各種場合都能表現出真正的自己,從不讓任何一點外界來影響我們的動作、表情、話題,反而能夠讓其他人衷心的喜歡我們!
人對其他人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以為現在把自己弄成「超人氣巨星」或「孤單的獨行俠」,其實別人仍然看得出我們在裝模作樣。
如此裝模作樣的人,人緣再好,也是很虛假的;而且他的心中依然孤單,還要背著千斤重的負擔 。

所以,人在他的群體裡,應該的堅持著做自己,真正做到「隨緣」的境界。
這樣,才能真正的脫離了「人緣」這個大負擔,然後才能開始從人群中得到真正的快樂。

(轉摘於 MR.6網站)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非常猶豫,即使表面上看起來鎮定,瑪麗亞動搖了他,他們相遇在一個度假勝地,陽光沙灘海水比基尼,加上一段異國戀情,那就是完美的假期。但他不能,他是逃去那兒工作的,幾份合約要談,在國內堆積的設計案子得消化,50歲的他人生剛到顛峰,保養得宜使他看起來頂多45歲。

女人啊他見過很多,美麗的瑪麗亞好主動,每天早晨他都會在餐廳遇見她,她挽起豐盈的頭髮那麼隨意,衣著也很隨性,彷彿不知道自己有多美麗,他們是在拿優格的小桌前聊起天來,瑪麗亞不是那種嬉皮女孩,也不像逃來度假的上班族,她那麼自在,好像人生每天都是假期,但又不像是那些貴婦,瑪麗亞的隨性渾然天成,她說她來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是個畫家,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
每天早晨,他讀報,跟瑪麗亞閒聊,到海灘游泳,然後回飯店趕稿,瑪麗亞約他一起午餐,他又約了瑪麗亞隔天一起散步。


明天佳人即將離開
那天晚上打電話回家,老婆說女兒嚷著要退學,說他岳父疝氣開刀,說家裡的菲傭跟他老媽吵架。拉拉雜雜的家庭瑣事,衝垮了他對瑪麗亞所有的幻想,但他還是答應了與她一起晚餐。明天瑪麗亞就要離開了,而他的假期也在3天後結束,他知道這是僅有的機會了,機會,錯過又如何呢?
可是他想要,他50歲了,有輕微脂肪肝,家族也有遺傳性糖尿病的風險,如果是40歲的他,他會毫不猶豫跟她瘋狂交合,但40歲的他可沒閒錢來這種地方純度假。
他望著鏡子裡的自己,脫掉衣服還是看得出老態,瑪麗亞會在乎嗎?他鬆掉領帶倒在床上哀號,糟糕,那些猶豫讓他都性無能了。


2010/11/24 by 陳雪 蘋果專欄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善心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的要求營造的師傅,把那四周的屋簷建加倍的長,以使窮苦無家的人,能在其下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在屋簷下,他們甚至擺起攤子做買賣,並生火煮。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寄在簷下者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的不仁。 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房簷特別的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都說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這次富翁只要求建小小的房簷,富翁把省下的錢捐給慈善機構,並另外蓋了一間小房子。 這房子所能庇蔭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四面有牆,是棟正式的房子。

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也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並在臨走前,問這棟房子是哪位善人捐蓋的。 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後,人們還繼續受他的恩澤而紀念他。 為甚麼同樣的善心,卻有那麼大的不同? 故事中富翁的一片善心,從被認為是為富不仁、惡有惡報到變成是最受歡迎的人,這中間的變化是甚麼因素造成的? 是大房簷與小房子的差別嗎? 還是其中的用心有甚麼不同? 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責備為富不仁、惡有惡報? 又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感激與紀念?

答案在----

寄人簷下的感覺和生活在獨立房子中的感覺不同 !!! 你知道生活在富翁的大房簷下,那些窮苦的人們會得到哪些的感受!!! 而生活在獨立受尊重沒有比較的房中,那些窮苦的人們又會有哪些感受!!! 在組織或團隊中,甚麼樣的狀況是等同於寄人簷下? 事事都要依靠你? 不放心同仁處理事情? 常常要看臉色辦事? 以防弊為基礎設立的運作結構?

還是……。

甚麼樣的狀況是有獨立的空間? 給予清楚的目標?規範內自主,給予做事的空間?還是以核心價值交付責任,啟發能力與成長? 還是以願景、使命激發自覺與承擔? 還是……。
媽媽甚麼事都安排好,小孩子無法獨立; 主管甚麼事都能幹,部屬不負責任。

「屋簷」伸太長,一片好心變成為富不仁, 「獨立小房子」? 卻變成最受歡迎的人,這中間的差別值得我們深思 !!! 為善的本質是甚麼? 領導最終的目的是甚麼? 為善與領導共通處又是甚麼? 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 還是協助人獨立站起來,還他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 所以領導,不能只是注重事情表面的完成,也不止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責任是:啟發同仁夥伴的能力, 還給同仁與夥伴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要當教練不是當主管。


走在別人前面時,要往後看; 走在別人後面時,要往前看;

知道自己和別人之間的距離,就是一種智慧。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NN:多用搜尋引擎,會愈來愈聰明



CNN Health作了一篇科學報導,今天大概很快就會傳到亞洲主流媒體版面。它說,科學家作了一些實驗,發現多用Yahoo!搜尋或Google搜尋,當你變成很熟練的重度使用者後,可以享受「練大腦」奇妙功效。

美國UCLA的神經科學專家找來24個中老年人(55~78歲)作實驗對象,這24個人經過特意挑選,有一半是「重度使用者」,也就是常常使用電腦、對網路也熟練的人,另一半是「輕度使用者」,其它的控制變因全部一樣。科學家將這些人送進MRI的腦部掃描機,同時間讓他們看一個電腦的瀏覽器,他們的手可以自由的操作鍵盤和滑鼠。

第一部份,科學家先請他們在螢幕上看一本類似「書」的畫面,好多好多的字,請他們閱讀,並且直接用眼睛找一些字句。MRI腦部掃描機監看著他們大腦的變化,偵測到大腦的visual cortex在運作,也就是掌管語言與閱讀的那塊,這部份科學家早就知道了。

然後來到第二部份,科學家這次給他們一個Google螢幕,要他們搜尋一些資料。沒想到MRI掃描機這次除了偵測到剛剛那些語言、閱讀在動之外,也看到front part動了起來,這部份是掌管「決策」與「邏輯」的。這部份動起來,科學家更發現那些「重度使用者」的動的狀況,是輕度使用者的二倍。

有趣的是,科學家看到這樣的實驗結果,竟然承認他們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何「重度使用者」會比較去邏輯?去思考?

於是,他們給了一個有點勉強的解釋。他們將使用者面對搜尋引擎比喻為「碰到一個困難的考題」,輕度使用者因為對它莫法度、不會解,所以就不會去「啟動」腦中的邏輯迴路。而重度使用者因為知道該怎麼解,所以就會去啟動腦中的邏輯迴路,請大腦幫忙「解題」。

實在有點勉強。而另一個科學家(不同家的)則對此研究報告不屑的說,這個finding有何了不起?就像你找來兩組人,一組愛運動,一組不愛,然後再研究他們可以運動到什麼程度,當然會發現,愛運動的那群人,顯示出他們的肌肉用得比較多啊!

換句話說,科學家找到了這個有趣的結果,卻無從解釋Why。我想,科學家本身大概也不是搜尋引擎的重度使用者,哈。

我認為,原因還蠻容易推敲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輕度使用者在旁邊和你一起搜尋的經驗,或者你看著輕度使用者在使用搜尋引擎的經驗,你會感受到,他(她)都是這樣使用搜尋引擎的:來,我們來搜尋《海角七號》,就把海角七號打進去;我們來搜尋「Mr. 6」,就把「Mr. 6」打進去,然後按下搜尋鍵,他們以為搜尋就這樣,已經做完了,若拿他們腦袋來看,會發現他們其實沒「動到」腦袋。

但重度使用者,由於已在搜尋引擎「練戰」許久,一天要練戰十幾回,所以……他們善用關鍵字。下關鍵字的感覺,就好像在下棋一樣,如果要搜海角七號的DVD在哪賣,他們會搜:「海角七號、DVD」,然後為了防止資訊型的跑上來要加個「購物車」,為了防止廣告跳上來要加個「官方」或「正版」等等 (可能不是一個很適當的例子)。總之,當你看到重度使用者玩搜尋引擎,兩隻手、十根手指在那邊動呀動的,像八爪章魚的腳,一付準備好大展身手,彷彿也可看到,他的腦子裡肯定也正在呼嚕呼噜的運轉著、盤算著、計量著……。

報導也另外提到一位七十一歲的老人Jewel Hall,每天仍用她心愛的筆記電腦上網。她解釋,搜尋引擎真的讓她感覺到「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思考」,她思考的東西包括:「這樣搜尋會搜得出東西嗎?」「要不要試試看用其他的字來搜尋?」「要用哪些字的組合才會跳出最理想的結果?」真的好像在下棋,不是嗎!一次想很多步,一次放出好幾條野馬出去,同步在思考,為了一個簡簡單單的主題。

這篇報導直接說明兩個創業機會:

第一、如另一個部落客老話重提的,就在「搜尋廣告」上,既然這群重度使用者的大腦,在使用搜尋引擎時是處於與平常不同的「聰明」的、火力全開的最佳狀況,那,這時候丟給他們一些有道理、有深度的廣告,他們可以瞬間全盤吸收,雖然這是關鍵字廣告本來就有的道理──它是在人們處於「找東西」(scouting)狀態下所丟出的廣告,自然被點擊率、甚至購買東西的轉換率都會提高許多,但,如果讓這些關鍵字廣告「再更深一點」,說不定又有另一個層次的效果,或許誰可以試試看。

第二、上次有寫到,「健腦軟體」的產值最近不斷地攀升,如果搜尋引擎真的可以「健腦」,那廠商可以刻意的包裝搜尋引擎,讓它們變成簡單又好玩的健腦小遊戲,我們甚至可以將它設計課程,讓這麼多人使用搜尋引擎,共同做某一個目的,這些人搜尋、尋寶、找到寶藏之後的這些搜尋結果,本身或許可以再包裝起來賣錢!


super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